星期五, 11月 24, 2023

驚艷的俗女養成記

   我沒有看電視或電影的習慣, 再加上莫名的刻板印象, 對於台劇興趣缺缺, 已經幾十年不曾看台灣戲劇了. 但這個月衝著謝盈萱金鐘大高潮, 以及 youtube 上有影片, 我追完了俗女養成記一和俗女養成記二. 啊, 完全顛覆了我對台劇的負面印象. 

   我喜歡俗女一遠勝俗女二. 先談俗女一. 這真的是一部好作品, 從第一集到第十集幾乎沒有廢話, 劇本極優, 環環相扣. 人物立體, 演員投入, 服化道都精準寫實, 團隊用心看得清清楚楚. 特別要說道具組, 真是不得了. 太多小時候生活的細節, 活過那個時代的我看了真是感動. 不可思議的是竟然能夠找到一些早已消失的東西, 我為道具組沒有得金鐘獎抱不平. 不過既然做到這麼寫實這麼求真, 來查戶口的警察臂章卻沒有編號, 就可惜了. 

    說到求真, 我查網路才知道拍攝地點真的是古老藥店兼住家.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廚房, 餐廳, 房間都這麼真實. 那個廚房真的就是廚房啊. 後來想再來追一部戲, 翻到牛車來去, 但光看佈景我就看不下去 --- 每個鄉下農民都衣服潔白, 光鮮亮麗, 三合院建築光亮如新, 一看就是假的.

    舞台劇的歷練對於演員的演技是兩面刃, 很容易會太用力. 所以我讚嘆于子育, 她拿金鐘獎真是實至名歸, 我現在變成粉絲了. 其他每個主演也都是硬裡子. 看到後來真的相信這些人就是一家人, 這真的不簡單. 硬要挑剔, 阿嬤扮相還不夠老, 小嘉玲還有點生澀, 小孩演員們不會演戲, 班級人數太少, 敗家叔叔演得太用力. 但是兩位姑姑都非常好. 媒婆, 流浪漢, 廣場舞瘦阿姨雖然都出現一下下, 但是非常真實. 

    說實話前兩集我還在努力適應舞台劇風格, 但是一旦習慣, 第三集後我一口氣追完, 被搞得又哭又笑, 意猶未盡. 關掉螢幕不免讚嘆, 臺灣也能拍出這麼好的戲劇.

    網路上說第二季比第一季還精彩, 我就又追了第二季. 但是說實話有點小失望, 不斷重複的分手復合套路讓我彈性疲乏. 前幾集非常混亂, 我特別不喜歡家教老師那一集, 這一集我分了三次才看完. 我也不理解外國旅客那一集. 外國旅客, 家教老師, 父親初戀, 大表姊, 勇伯, 警察小姐, 房仲店長, 給我的感覺都一樣, 感覺上就是每一集你有一個來客串什麼角色的好朋友, 然後就故意寫一個劇本去把它兜起來讓他的露臉合理化, 而且讓他有表現機會. 因為第一季的好口碑, 第二季客串的多半都演得很用力, 希望觀眾留下印象, 這反而讓我出戲. 一個劇好看, 就是裡面東西很多是真實的. 一直出現熟悉的面孔, 讓你意識到這是表演, 那就無聊了.

    二姑姑和許建佑沒有發揮是可惜的地方, 小蔡永森也只出現一點點. 小永森和小嘉玲在俗女二演技都進步了. 全劇兩大哭點一是嘉玲生產找媽媽的一幕, 二是棒球隊告別教練那一幕. 所以素人與否不是重點, 只要真實, 觀眾就會感動. 新出現的小杜很努力, 但不立體, 感覺不到他和嘉明的火花. 嘉明分手的那幕演技讓我感動, 只是劇本有點糟, 讓他在眾目睽睽之下掏心掏肺也太過份了一點. 

    說實在俗女二的編劇比較雜亂, 沒有俗女一的密實. 感覺俗女二的劇情應該是腦力激盪產出的, 想講很多東西但每個東西都講一點. 洪育萱突然出現還佔了很大的比重, 想必是要為第三季鋪路. 但是續集通常是愈來愈爛, 劇情愈寫愈離奇. 在美國讀書時大家在瘋 The Desperate Housewives, 前兩季超好看, 但接下來劇情簡直莫名其妙. 如果真要拍三, 希望不要爛尾.

    總之, 我是超難取悅的大奧客, 但俗女養成記一真的讓我驚艷了. 希望臺灣能更進一步. 拍個像甄嬛傳, 絕命毒師, 這種一錘定音難以超越的大作品. 

2023, 森棚教官

星期三, 11月 22, 2023

彌漫著你香氣的地方

    剛剛讀了一點聶魯達的詩, 翻譯名家陳黎與張芬齡的翻譯. 這是十四行詩第二首中的四行: 

你為何如此急速地將你的溫柔之火
傾泄於我生命冰涼的枝葉上?
是誰指引你來路?什麼花,什麼岩塊,
什麼煙帶領你到我居住的地方?

    讀詩要靜下來才能享受, 還要在一個適合的時空與心情中. 大環境的奔忙, 自己的焦躁, 總覺得每天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 靜不下來. 今天也許心情剛好, 隨著機緣翻了十四行詩. 你看這詩多美, 這是第一首十四行詩中的六行.

天光在它成長時初亮,
檸檬的光在它的夏日迸裂。
木制的船隻航行過這個名字,
火藍的浪圍繞著它們:
它的字母是河水,
奔瀉過我焦乾的心。

    總是, 總是在某個時空中會有某個讀者與詩人在詩句中心神領會. 所謂讀詩, 總是如此. 就像十四行詩第五十八首一樣.

在文學的鐵鑄造的大刀闊劍當中,
我像異國的水手四處流浪,
不熟悉那些街角,只是歌唱,
因為我歌唱,因為不為此又為何?

自狂風暴雨的群島我帶來
我多風的手風琴,瘋狂的雨浪,
自然萬物慣有的舒緩︰
它們造就了我狂野的心。

因此當文學的利齒
突然咬住我誠實的腳跟,
我毫不遲疑地走過,隨風歌唱,

走向我童年時期多雨的造船廠,
走向定義模糊的南方的涼爽森林,
走向我的心彌漫著你香氣的地方。

    未來, 它們會被譜成音樂, 寫成歌曲, 被傳誦, 被傾聽。 時光流轉悠悠, 一直下去, 走向我的心中彌漫著你香氣的地方.

2023, 森棚教官

星期六, 11月 04, 2023

七面紗之舞

    傍晚在金石堂順手翻到國家地理雜誌特刊 "聖經地圖" (想必是趁著以巴戰爭的緣故), 晚上亂翻書翻到王爾德的莎樂美故事, 想到理查史特勞斯的同名歌劇.  於是首度對著譜聽了中間最著名的管弦樂段落 *七面紗之舞*, 卡拉揚指揮. 必須說我驚艷到了 --- 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真的好 (不只好, 而且超不容易, 拍子速度一直變化, 連跟著譜都很容易一閃神就迷失了) 從動機一路堆疊發展, 主題的纏繞, 到最後的崩塌, 果真管弦大師手筆. 

    浪漫主義到了後期, 譜面真的超級複雜, 充滿升降記號, 然後居然還有調子與和聲. 理查史特勞斯一直不是我有感的音樂家 --- 因為太複雜了, 而且他主要搞大編制管弦樂, 完全不是我的菜. 雖然他寫了一堆歌曲, 而且我早早就蒐集了他所有的歌曲的譜和錄音, 但是和其他歌曲作家相比, 他就被排到很後面去了, 即使他有 "最後四首歌" 那樣的傑作也一樣 --- 總之真的太複雜了, 沒有辦法當背景音樂, 聽他的音樂好累. 然而今天對著譜專心了九分鐘的七面紗之舞兩次, 就覺得有空要再來理會理查史特勞斯. 

    卡拉揚也真的厲害, 竟能化拍子為無形, 展現理查史特勞斯管弦樂的浮誇聲響與滔滔不絕的音浪. 在他手下這一段音樂行雲流水, 速度變化於無形, 從氣氛的營造, 動量的推進, 主題的詠唱與變化一直疊到最後高潮, 真的非常精彩. 大師之所以是大師還是有道理. 相較卡拉揚是鋪陳一片綿延不斷的聲響, 同樣的段落聽伯恩斯坦的指揮, 中間主題就可以聽到明顯是三拍子音樂, 雖然我還是很喜歡伯恩斯坦, 但味道就少了. 

    專心九分鐘可以, 但是要對著譜聽整本還是太累了, 下次吧.

2023, 森棚教官 

星期三, 11月 01, 2023

致臺灣, 以無與倫比的美麗加冕

   今天新竹區學科能力競賽, 我是數學科評審召集人, 忙完驅車回到研究室已經晚上快七點了. 非常疲累但是不想睡, 否則一覺起來半夜就睡不著了. 書也看不下去, 就隨機聽了一齣古老的歌劇. Thomas Arne (1710-1778) 的 ``Alfred". 

   我的隨機就真的很隨機, 反正就是莫名選到了這個巴洛克三線作曲家的歌劇. 整齣歌劇的音樂就標準巴洛克風格, 但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一首歌曲是 Rule! Britannia! 這是我早就會哼的一首有名的英國愛國歌曲, 每年的 Proms 逍遙音樂節最後一夜音樂會都會全英連線, 全英國各地的樂迷湧到露天音樂會場揮舞小國旗合唱這首歌曲, 雖然我不是英國人但是看到這一片旗海真的超感動的. 看看下面的影片, 真的會起雞皮疙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53mX2SwsG4

   歌詞是詩人(1700-1748) 所寫, 經由 Arne 的譜曲而流傳至今. 詞曲都氣勢磅礡, 如下.


當英國最初在天堂的命令下
從蔚藍的大海中崛起; 
這是這片土地的憲章, 
守護天使唱著這樣的曲調:
「統治, 不列顛尼亞!統治海浪:
「不列顛人永遠不會成為奴隸. 」

那些沒有你那麼幸福的國家, 
必須輪流淪為暴君; 
當你將繁榮偉大而自由時, 
所有人的恐懼和嫉妒. 
「統治, 不列顛尼亞!統治海浪:
「不列顛人永遠不會成為奴隸. 」

每一次外來的打擊, 
你都會變得更加雄偉, 更加可怕;  
就像撕裂天空的巨響,  
只會讓你的原生橡樹生根. 
「統治, 不列顛尼亞!統治海浪:
「不列顛人永遠不會成為奴隸. 」

你這些傲慢的暴君永遠不會被馴服: 
他們所有讓你屈服的企圖,  
只會激起你慷慨的火焰;  
但要為他們的痛苦和你的名聲而努力.  
「統治, 不列顛尼亞!統治海浪:
「不列顛人永遠不會成為奴隸. 」

鄉村的統治權屬於你;  
你的城市將因商業而閃耀: 
你的一切都將成為主題,  
每一個海岸都圍繞著你.  
「統治, 不列顛尼亞!統治海浪:
「不列顛人永遠不會成為奴隸. 」

繆斯女神, 仍然擁有自由,  
將修復你幸福的海岸;  
祝福島!以無與倫比的美麗加冕,  
以男子氣概的心守護公平.  
「統治, 不列顛尼亞!統治海浪:
「不列顛人永遠不會成為奴隸. 」


   今天是第一次真的完整讀過歌詞, 只有感動可以形容. 多美的詩, 多好的文字. 莫怪乎英國人可以拿著國旗大聲齊唱.  但你再仔細看看這些文句: "在天堂的命令下, 從蔚藍的大海中崛起; 那些沒有你那麼幸福的國家, 必須輪流淪為暴君;每一次外來的打擊, 你都會變得更加雄偉, 只會讓你的原生橡樹生根.  他們所有讓你屈服的企圖, 只會激起你慷慨的火焰. 你的城市將因商業而閃耀, 每一個海岸都圍繞著你. 祝福島!以無與倫比的美麗加冕, 以男子氣概的心守護公平."

   這些文字, 一樣可以獻給台灣. 致臺灣, 以無與倫比的美麗加冕.

2023, 森棚教官

星期六, 10月 28, 2023

古典音樂, 就這樣子

      在YouTube上面找到非常非常多的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現在沒有人要聽了, 於是都是一大把一大把, 變成一個檔案. 莫札特*所有的*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所有的*交響曲, 最美麗的巴哈*50首*音樂, 蕭邦*所有的*馬祖卡舞曲, 孟德爾頌鋼琴作品*全集*, 等等等等等. 這些嘔心瀝血的作品與每一個幽微, 都僅僅化為一個由 0 與 1 構成的檔案, 下載之後就是幾十 M, 如此而已.  望著我滿牆的古典音樂CD收藏, 滿牆的錄音帶收藏 --- 天啊, 現在的人還知道什麼是錄音帶嗎 --- 我只覺得很感慨, 真的很感慨. 現在的古典音樂這麼廉價,  而且不止是古典音樂, 現在的資訊取得太容易了. 

     想起以前高中的時候, 為了一首喜歡的歌曲, 要買空白帶, 跟同學商借反覆的對拷. 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錢, 到唱片行逛個大半天, 也只能精挑細選幾張唱片, 臨走時只能依依不捨將下次再來的唱片放回架上. 公館的宇宙城是沒錢喜歡古典音樂學生的天堂. 順便去金石堂看一下午的書, 對面東南亞的巷子中有沾著滿滿花生粉的超大支豬血糕.  90 年代台灣的經濟一片大好, 古典音樂是一個既可以付得起的奢侈, 又能彰顯出品味的東西. 與現在相比, 那時古典音樂的市場大到無法想像, 甚至還養得起古典音樂雜誌. 聽古典音樂的人有附庸風雅的, 有真心愛古典音樂的, 有狂熱於音響效果的, 有著迷於版本比較的, 更有全集蒐集狂的. 我們熟知企鵝唱片指南, 哪張唱片是三星帶花, 關心 ADD 與 DDD 錄音, 還有發燒天碟. 我們爭論托斯卡尼尼跟福特萬格勒到底誰比較偉大,  卡拉揚和伯恩斯坦誰比較出色, 霍洛維茲, 李希特, 魯賓斯坦到底誰才是鋼琴之神. 那時有三大男高音互相比拼, 有熱鬧的逍遙音樂節, 全世界有數十個頂尖樂團爭鳴. 我們感動於巴倫波英與杜普蕾的故事, 津津樂道阿格麗希為了波哥萊李奇沒進蕭邦大賽複賽憤而辭掉評審的壯舉, 大言不慚品評那時候才剛出來的 "新秀",  波里尼, 慕特, 奧圖 (這些真的是新秀, 賽門拉圖那時候還不知道在哪裡...)

     時光一去不復返, 就在現在, 喇叭正在放的是剛剛從 youtube 下載來的檔案, 50首最美的鋼琴作品. 第一首是蕭邦夜曲 9.1. 這一直是我最愛的蕭邦作品之一. 不知是誰說的, 也不知從哪裡聽到的, 開頭像天上掉下來的音樂, 的確如此. 就憑第一句我就愛上這首夜曲. 光是這首作品,  我們幾個少不更事的愛樂者就爭論過, 到底是富蘭索瓦的詮釋好, 還是魯賓斯坦的詮釋好. 隱約記得佛蘭索瓦的唱片封面上憂鬱的眼神 (我有唱片, 但是確切要找出來, 可能要花掉一個小時). 天啊, 富蘭索瓦的第一句. 慢慢地, 一顆一顆音符從黑暗中如黃金般出現, 你聽得心都碎了. 但是你又愛魯賓斯坦, 尤其你花了半個學期的軍訓課讀了他的傳記, 遠景出版厚厚兩本的黑色平裝. 你愛他公子哥的模樣, 你嚮往那個時候歐洲的神采, 你想像他年輕貴族般的調調. 魯賓斯坦淡淡彈出前六個音, 在第七個音併入左手的和弦. 但用了多少的人生經歷才有這六個音, 這中間又有多少人能共鳴呢. 

     鋼琴練了這麼久, 我仍然沒有辦法完整無誤背誦彈出這一首夜曲. 年輕時候沒有認真地把技巧弄起來, 更沒有背譜的習慣, 現在真的只能看譜自娛了. 慶幸的是東摸西摸這麼多年, 視譜一直緩慢地進步. 反正也不表演, 不求完整不出錯按速度彈作品, 反而可以用試譜經歷建構作品的樂趣. 在錯誤中摸索學習, 竟能聽見一些只有在緩慢的速度中才能聽見的細節與才思. 

     長江後浪推前浪, 舊的還沒消化, 新的不斷湧現. 滿牆的CD, 滿牆的錄音帶. 好多連拆都還沒有拆開, 就像滿牆的書與滿桌的論文一樣. 年輕時時間是無限的, 但過了半百才發現自己的貪心. 現在好想要再多學一點, 再多學一點, 囫圇吞棗, 什麼都好. 今天紐約時報的音樂專欄介紹了幾張新出版的古典音樂, 其中一張專輯 "Fantasy",  曲目選擇與編排都不俗, 每一軌試聽的二十秒段落也讓你耳目一新. 但是啊, 竟然 youtube 上也能找到完整的專輯, 這樣搞下去誰要買唱片呢? 但不管如何, 古典音樂畢竟還是過去式了, 也許把完整專輯公布, 實體唱片或虛擬檔案的銷路不會少多少, 反而認識你的人會更多. 這就是這個時代啊, 三十年前我怎麼能想像得到現在會是這樣呢. 未來呢? 俄烏還在打, 以巴更激烈. 誰也說不清啊. 

     所以只好這樣子, 也只能這樣子. 古典音樂的喜悅不僅小眾, 甚至只能是個人的私密. 但我慶幸有這個寄託, 至少在寂寞的時候, 孤獨的時候, 快樂的時候, 傷心的時候, 平靜的時候與激動的時候, 都可以知道要挑選哪一張唱片陪伴.  關掉電燈, 閉起眼睛, 隨著這些音符與心靈, 昇華, 昇華.

2023, 森棚教官

星期四, 8月 17, 2023

Demon Copperhead 銅頭蛇惡魔 之 戴門考伯黑

     剛剛讀完了 Kingsolver 的小說 Demon Copperhead. 非常棒的一本書. 三月在網路上買, 四月開始讀, 然後讀到一半五月普立茲獎公布, 就是這本書得大獎. 我意外碰到好東西 (這叫serendipity, 無法翻譯的一個詞) 的功力再度令自己驚嘆. 

    這本書是當代的 "塊肉餘生錄" (David Copperfield), 把狄更斯的故事搬到當代, 講美國貧困維吉尼亞州阿帕拉契山區小郡中一個孤兒掙扎生存的感人故事. 作者也挑明了她就是致敬塊肉餘生錄, 寫一個現代版. 連書名和人物都可以一一對照--- 比如主角的名字從 David Copperfield 變成 Demon Copperhead. 這個現代版不管故事劇情以及書寫手法都是一流的, 但是我讀小說的習慣是不要知道劇情, 這樣才更能享受. 然而因為是把狄更斯的故事搬到現代, 所以劇情的走向就可以預測, 這是我自己覺得比較可惜的. 

我在 Amazon 上寫了簡單的英文書評如下.


    I like this book, and this book deserves all its reputation and awards. However, since I have known the plot of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 the crucial source of delight for me in reading this modern version, i.e., to enjoy the unexpected twists of the plot, is greatly reduced.

    For exampl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I know things will get better (due to the bright ending of "David Copperfield"). I know Dori will die, I know Demon will end up together with Angus. What a pity for me to always successfully predict the plots before they happen.

    That being said, Kingsolver still creates a vivid and unforgettable modern version with her tour de force writing skill and humanistic concern. In the postscript, Kingsolver writes: "For the kids who wake up hungry in those dark places every day, who've lost their families to poverty and pain pills, whose caseworkers keep losing their files, who feel invisible, or wish they were: this book is for you." This quite moves me.

     On the whole, the first 1/3 about the young Demon is so good that I cannot put it down. The middle 1/2 about the football player and addict Demon is a bit dry, but the last pages about the reborn Demon are fast-paced and fresh again. Kingsolver cleverly (or annoyingly, depending) ends this book at an unexpected point, which makes this story even more attractive. I believe many readers, myself included, would sigh and eagerly want to know what happens next after turning the last page.

    There is hope. You should believe in it. 


    無論如何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得普立茲獎也是實至名歸, 這本書淚中帶笑, 把美國鄉下貧困兒童的生存掙扎和藥物成癮的事實攤出來在陽光下, 這是小說反應人生的使命. 但讀著掙扎生存的主角 Demon 在絕望中尋找出口, 我也不免回顧我自己的家庭一路辛苦行來的過程, 父親母親的頑強, 辛勤與毅力, 以及自己繼承的某種不服輸的特質. 小說讓你看到人生, 也看到自己.

     不管生命如何賦予我們挑戰, 你要相信希望. 你必須要相信. 

2023, 森棚教官





星期一, 7月 31, 2023

Enoch Arden

     今早一口氣讀完丁尼生(Tennyson) 的長詩 "Enoch Arden", 這首數百行的長詩時而婉轉, 時而激昂, 我深受感動, 可能是是好久沒有讀詩了.  Enoch, Philip, Annie 是青梅竹馬, Annie 選擇了水手 Enoch, 並且生了三個小孩. Enoch 為了家境出海, 但遇到船難漂流並困在荒島上十年失聯. 十年的等待後 Annie 為了小孩與未來答應 Philip 的求婚, 過著平安美滿的生活.

     但 Enoch 竟然千辛萬苦回來了. 從老酒店的老闆娘口中他聽到 Annie 的故事, 簡直晴天霹靂. 為了求證他溜進 Philip 家窗外, 只看著屋內的一家子天倫和樂, 美滿幸福. 傷心欲絕卻深愛 Annie 的他決定不透露自己回來的消息. 抑鬱而終前他對酒店老闆娘透露身世, 老闆娘守著他到最後一刻, 並將他埋在小港口邊. 最後一段描寫 Enoch 臨死的那幾行, 實在非常震撼.


There came so loud a calling of the sea,

   That all the houses in the haven rang.

He woke, he rose, he spread his arms abroad

  Crying with a loud voice 'a sail! a sail!

  I am saved'; and so fell back and spoke no more.


大海呼喚聲傳來,如此響亮

避風港裡所有房子都隨之鳴響

他醒了,站起來,張開雙臂

大聲喊叫 “是帆!是帆啊!

我得救了!”  於是頹然倒下, 再無聲息。


     網路上瀏覽了一會, Enoch Arden 已經成為一個符號, 有如上鋼琴伴奏的詩, 有同名歌劇, 有同名電影, 在多個文學與藝術作品中都出現, 甚至有條配偶失蹤數年後可再婚的法條就叫做 Enoch Arden law. 

     我一面讀, 一面想著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怎麼化為音樂, 這麼長的詩, 不可能寫成歌曲吧, 歌劇也許有可能. 然後查了網路, 發現比我感動數倍的不只我一人, Richard Strauss 甚至譜了曲, 成為將近一小時的有伴奏朗誦詩. 網路上竟然可以找到首度錄音, 而且是 Gould 彈的鋼琴. 我下載了譜, 在鋼琴上試了幾個段落, Strauss 的晚期浪漫和聲與張力讓整首詩充滿想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eLAOjUyHuc&list=OLAK5uy_lgklFvSD9eGsiiAJFuU-l-uZGg-meLVHA&index=1&ab_channel=GlennGould-Topic

     這種閱讀與聆聽的私密滿足真是無法形容. 

2023, 森棚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