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ouTube上面找到非常非常多的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現在沒有人要聽了, 於是都是一大把一大把, 變成一個檔案. 莫札特*所有的*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所有的*交響曲, 最美麗的巴哈*50首*音樂, 蕭邦*所有的*馬祖卡舞曲, 孟德爾頌鋼琴作品*全集*, 等等等等等. 這些嘔心瀝血的作品與每一個幽微, 都僅僅化為一個由 0 與 1 構成的檔案, 下載之後就是幾十 M, 如此而已. 望著我滿牆的古典音樂CD收藏, 滿牆的錄音帶收藏 --- 天啊, 現在的人還知道什麼是錄音帶嗎 --- 我只覺得很感慨, 真的很感慨. 現在的古典音樂這麼廉價, 而且不止是古典音樂, 現在的資訊取得太容易了.
想起以前高中的時候, 為了一首喜歡的歌曲, 要買空白帶, 跟同學商借反覆的對拷. 好不容易存了一點錢, 到唱片行逛個大半天, 也只能精挑細選幾張唱片, 臨走時只能依依不捨將下次再來的唱片放回架上. 公館的宇宙城是沒錢喜歡古典音樂學生的天堂. 順便去金石堂看一下午的書, 對面東南亞的巷子中有沾著滿滿花生粉的超大支豬血糕. 90 年代台灣的經濟一片大好, 古典音樂是一個既可以付得起的奢侈, 又能彰顯出品味的東西. 與現在相比, 那時古典音樂的市場大到無法想像, 甚至還養得起古典音樂雜誌. 聽古典音樂的人有附庸風雅的, 有真心愛古典音樂的, 有狂熱於音響效果的, 有著迷於版本比較的, 更有全集蒐集狂的. 我們熟知企鵝唱片指南, 哪張唱片是三星帶花, 關心 ADD 與 DDD 錄音, 還有發燒天碟. 我們爭論托斯卡尼尼跟福特萬格勒到底誰比較偉大, 卡拉揚和伯恩斯坦誰比較出色, 霍洛維茲, 李希特, 魯賓斯坦到底誰才是鋼琴之神. 那時有三大男高音互相比拼, 有熱鬧的逍遙音樂節, 全世界有數十個頂尖樂團爭鳴. 我們感動於巴倫波英與杜普蕾的故事, 津津樂道阿格麗希為了波哥萊李奇沒進蕭邦大賽複賽憤而辭掉評審的壯舉, 大言不慚品評那時候才剛出來的 "新秀", 波里尼, 慕特, 奧圖 (這些真的是新秀, 賽門拉圖那時候還不知道在哪裡...)
時光一去不復返, 就在現在, 喇叭正在放的是剛剛從 youtube 下載來的檔案, 50首最美的鋼琴作品. 第一首是蕭邦夜曲 9.1. 這一直是我最愛的蕭邦作品之一. 不知是誰說的, 也不知從哪裡聽到的, 開頭像天上掉下來的音樂, 的確如此. 就憑第一句我就愛上這首夜曲. 光是這首作品, 我們幾個少不更事的愛樂者就爭論過, 到底是富蘭索瓦的詮釋好, 還是魯賓斯坦的詮釋好. 隱約記得佛蘭索瓦的唱片封面上憂鬱的眼神 (我有唱片, 但是確切要找出來, 可能要花掉一個小時). 天啊, 富蘭索瓦的第一句. 慢慢地, 一顆一顆音符從黑暗中如黃金般出現, 你聽得心都碎了. 但是你又愛魯賓斯坦, 尤其你花了半個學期的軍訓課讀了他的傳記, 遠景出版厚厚兩本的黑色平裝. 你愛他公子哥的模樣, 你嚮往那個時候歐洲的神采, 你想像他年輕貴族般的調調. 魯賓斯坦淡淡彈出前六個音, 在第七個音併入左手的和弦. 但用了多少的人生經歷才有這六個音, 這中間又有多少人能共鳴呢.
鋼琴練了這麼久, 我仍然沒有辦法完整無誤背誦彈出這一首夜曲. 年輕時候沒有認真地把技巧弄起來, 更沒有背譜的習慣, 現在真的只能看譜自娛了. 慶幸的是東摸西摸這麼多年, 視譜一直緩慢地進步. 反正也不表演, 不求完整不出錯按速度彈作品, 反而可以用試譜經歷建構作品的樂趣. 在錯誤中摸索學習, 竟能聽見一些只有在緩慢的速度中才能聽見的細節與才思.
長江後浪推前浪, 舊的還沒消化, 新的不斷湧現. 滿牆的CD, 滿牆的錄音帶. 好多連拆都還沒有拆開, 就像滿牆的書與滿桌的論文一樣. 年輕時時間是無限的, 但過了半百才發現自己的貪心. 現在好想要再多學一點, 再多學一點, 囫圇吞棗, 什麼都好. 今天紐約時報的音樂專欄介紹了幾張新出版的古典音樂, 其中一張專輯 "Fantasy", 曲目選擇與編排都不俗, 每一軌試聽的二十秒段落也讓你耳目一新. 但是啊, 竟然 youtube 上也能找到完整的專輯, 這樣搞下去誰要買唱片呢? 但不管如何, 古典音樂畢竟還是過去式了, 也許把完整專輯公布, 實體唱片或虛擬檔案的銷路不會少多少, 反而認識你的人會更多. 這就是這個時代啊, 三十年前我怎麼能想像得到現在會是這樣呢. 未來呢? 俄烏還在打, 以巴更激烈. 誰也說不清啊.
所以只好這樣子, 也只能這樣子. 古典音樂的喜悅不僅小眾, 甚至只能是個人的私密. 但我慶幸有這個寄託, 至少在寂寞的時候, 孤獨的時候, 快樂的時候, 傷心的時候, 平靜的時候與激動的時候, 都可以知道要挑選哪一張唱片陪伴. 關掉電燈, 閉起眼睛, 隨著這些音符與心靈, 昇華, 昇華.
2023, 森棚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