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工 (Milkman, by Anna Burns)
這本書我放棄過一次, 大概在第五十頁, 第一次讀的時候. 前五十頁基本上沒有劇情, 寫一個約大學年紀的女生被一位叫做牛奶工的人搭訕. 這位牛奶工是當地反叛組織的領袖級人物.
放棄是因為風格的不適應. 前五十頁是半意識流的風格, 全部是主角內心的辯證與自我對話. 英文版動輒一整個段落橫跨好幾頁, 全部是內心戲. 也許是因為我讀的上一本書充滿劇情張力, 一時變成這樣的風格真是調整不過來, 就把書擱在一邊了. 然而這畢竟是得過布克獎的小說, 我終究還是覺得放棄可惜, 而且英文版平裝本封面很漂亮. 於是還是重新拾起它, 這一次慢慢來, , 英文版啃不下去就改看中文翻譯(譯者謝瑤玲翻譯甚佳), 就讀完了.
讀完後不免嘆氣, 好在, 好在我有堅持下去. 這是一本好書, 漂亮的書. 我不會說這本書讓我感動還是什麼的, 但是整本書營造出來的壓抑氣氛和刻意綿長的敘述與內心戲, 真正進入了之後, 會讓你慢慢設身處地, 同理及同情那個環境下的每一個主角與配角.
這本書沒有任何一個人有名字. 不只沒有名字, 連故事的背景, 時間, 地點都沒交代. 但是, 很快就可以從行文間明顯知道書中的地點在北愛爾蘭, 時間是北愛衝突最激烈的 80 或 90 年代. 北愛的問題因為歷史緣故基本上是無解. 因著政治與宗教, 人們一分為二, 這邊的, 那邊的, 這條街的, 那條街的, 海這邊的, 海那邊的. 在那個人人都有在路上被炸死的危險, 人人皆為告密者與被監視者的歲月中, 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裝傻以及不改變. 我的青少年時期有跟上解嚴前臺灣白色恐怖的餘韻, 壓抑的內心以及莫名的懼怕, 敏感的我是清楚的.
一如本書敏感又敏銳的主角, 因為現實生活的不牢靠與不可信, 轉而在書本上尋求心靈的自由. 她養成邊走邊讀小說的習慣, 而且必然要是十九世紀的古典小說, 這當然是最安全的小說. 但是, 當環境不容許你釋放壓力, 加上天性敏感, 加上書讀太多, 後果就是自我對話, 簡單來說就是胡思亂想, 或是鑽牛角尖.
這就是我們的主角. 她好端端地拿著書在路上讀, 然後叛軍領袖牛奶工過來跟她搭訕. 她每天慣例的生活與壓抑的平靜心情一下子如池塘投入一個大石頭後翻騰激盪. 連帶她的生活, 她的人際關係, 她的家庭, 她的"也許男友", 她所在的街區, 她所處的大環境與大時代, 那個不去管他而以為安全不動的堡壘, 因為這個搭訕隨之傾斜崩塌. 這一切, 在書中都從她自我辯證的內心對話中層層剝開. 書本中有大量的分析, 說服, 臆測, 解釋, 推論, 反駁. 辯證, 抗拒, 懷疑, 嘲弄....整本書簡單說, 就是記錄了一個青春期的少女, 在面對這個無可解釋與無法改變的的環境時, 在個人生命成熟的當兒, 內心世界劇烈翻騰, 胡思亂想或鑽牛角尖的心路歷程.
有書評說這是成長小說, 有書評說這是政治小說, 有書評說這對性與暴力做了批判. 我是覺得都對, 也都不只. 對我而言, 這本書描述了一個動盪的大環境中, 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個體的內心. 自由流動的思緒對照環境的壓抑, 兩者的衝突, 對比與因果就更加撲朔與有張力. 用這個角度看, 這本書真的寫的美麗.
那最終的結局呢? 也沒有什麼結局. 但如同前面說的, 只要耐著性子習慣敘事的風格, 這本書的精彩自然會慢慢湧現. 你會設身處地同理, 及同情那個環境下命定的一群人.
而且充滿無奈.
2022, 森棚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