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題 (五分). 出版社傳來一份信函告訴我有這個消息:
"本院(國立台灣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舉辦「素養導向教材設計研討會:跨國教科書案例分析」研討會, 就美、日、德、法等國外教科書,以「素養導向」為中心思考概念,進行案例分析,詮釋說明「素養導向」課程教學原理及教材設計原則,如何呈現於教材中。期望經由專題講座及具體分析實際的案例結果,與出版社教科書編寫者、教學現場教師及教科書研究者分享與交流。"
前朝草草定案的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 強調所謂的 "核心素養", 我看來實際上是 PISA 概念股, 強調所謂 "素養", "閱讀", "能力", "情境化" 等等等. 我在編教科書, 面對邊修法邊公布邊修訂的十二年國教課綱, 也只能且戰且走且轉彎. 但我的疑慮是, 這樣的研討會是國教院主辦, 配合十二年國教, 會不會出現像前一波教改被極端的建構概念主導一樣的危險 --- 到後來就是不用葡萄除法或手指加法的課本審不過, 導致全國學生都在學葡萄除法或手指加法. 新的課本會不會變成不 PISA 化就沒素養, 就審不過呢?
回顧當初建構信仰到極致的後果是不背九九乘法表, 全國學生學著荒謬的數學. 學界質疑的聲音變成守舊和不思上進. 但早早看清楚的家長早就把學生送去補習. 現在回頭來看, 當初一堆依附著建構概念, 拿了大筆經費的學者到處演講宣揚 (我那時還聽過好幾場), 然後十幾年後的現在證明建構失敗之後, 人呢?
十二年國教還沒實施, 但看看這幾年,有辦法的家長早就已經把學生塞進私立學校. 這擺明了就是 "不信任". 家長沒這麼笨, 你怎麼改是你的事, 我才不要當你的白老鼠. 要進好學校就是靠考試, 考試就是要分數, 不是嗎? 與其待在公立學校的不確定, 不如選一條明確的路. 現在還加上更容易作假的學習歷程, 真不知道那些無錢無勢的家庭要怎麼翻身.
PISA 被台灣重視是因為有排名, 而且看來很國際化, 辦的組織又有公信力. 重點是, 一起排在前頭的有很多我們在意的國家與假想敵, 包括對岸的上海, 已經把我們撇在後面的南韓, 以及國土超小卻遙遙領先我們的新加坡, 加上一個所有對教育有莫名熱情的人都幻想的美好國度叫做芬蘭. 而且, 目前為止台灣排得不差, 所以更不能退步. 但, 排得好是可預料的: PISA 2000 年才開始, 有 43 個國家加入. 台灣 2006 年加入, 多了 13 個國家參加. 參加的國家除了常見的歐美國家, 也包括亞塞拜然, 吉爾吉斯這些大部分台灣人聽都沒聽過的國家. 以台灣父母對小孩子教育的緊迫盯人, 評比一定在前頭嘛, 這有什麼好驚訝的呢?
但是這個缺乏自信心的海島國家, 只要退個一兩名就變成報紙頭條. 於是很莫名地, PISA 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變成每年衡量台灣教育的國際考試. 現在, 又變成十二年國教的燈塔.
現在所謂的十二年國教, 要培養 "素養". 於是和 PISA 就掛在一起了. 我剛剛才發現現在竟然還有一個 "台灣PISA 國家研究中心". 國家級的喔! http://pisa.nutn.edu.tw/pisa_tw.htm
我要強調我不是說 PISA 不好. 這的確是一個衡量台灣學生能力的指標. 就像各種不知怎麼出來的大學排名, 或我買書依據的曼布克文學獎, 或已經式微的企鵝唱片指南三顆星, 或爛蕃茄的電影評論, 或電動玩具的 Metacritic, 它總是一個標準. 但所謂的標準, 就是 "參考用". 更根本的問題是 PISA 到底是不是一個好指標, 我的意思是, 一個像台灣一樣的國家,這樣的資源和這樣的人力, 教育發展需不需要以 PISA 強調的指標當作導引的燈塔呢? 這一點也許匆匆訂出十二年國教政策時內部有討論過, 但是卻鮮少在媒體, 民間或學術社群上看到討論.
我曾經因緣際會和 PISA 裡面幾個核心成員開過會, 他們熱切地擁抱 PISA (這無可厚非, 就像我熱切地擁抱組合數學一樣, 這是一種信仰. 沒有這樣的信仰, 在學術界或是個人生命歷程中是無法安身立命的. 做數學的一定要對 "你做這個有什麼用" 這種問題有強大的防禦能力才能繼續下去.)
台灣教育現場目前當紅的是用一堆活動來讓學生有事做. 參訪, 遊學, 3D 列印, 桌遊. 穿插演戲, 口頭報告, 小組報告, 書面報告, 考察, 校際活動... 愈 fancy 愈好. 老老實實紮紮實實教課本的老師現在變得非常守舊古板. 至於 "翻轉", 名氣雖大, 實際上卻不成氣候, 實際操作上對教師的品質要求太高, 幾個學者努力推反而一直打不進體制內. 反而是 "創客" 會在實用主義以及彌補技職體系的補償心理下, 以及一些層級超高的核心官員默許支持下, 變成國高中最熱門的一塊. 殊不見一些學校開始花了公帑大把銀子改裝所謂的創客教室, 每一間都花掉幾十萬元. 但我看來就是放一些自由討論的桌子和幾部3D 列印裝備與電腦, 有錢一點的再放一部雕刻機或一些機器人. 說穿了大概就是進階版的工藝與資訊教室.
填鴨, 建構, 翻轉, PISA, 創客...有各式各樣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 沒有一種方法或理念該被完全擁抱, 或完全摒棄. 即使是填鴨, 在某些時候還真的有填鴨的必要. 背九九乘法就是填鴨不是嗎? 台灣中小學教育一路走來的危險就是看來一直在玩歷史重演: 熱切地擁抱 A 後發現爛掉, 然後轉而擁抱 B, 爛掉後再擁抱 C.
我學數學, 數學人最不輕信. 我又在第一線待過, 現在又在學術界, 知道學術界的玩法: 台灣學術界的潛規則是一個人卡住了位置佔了話語權, 就連一拉一變成一個團隊, 形成一個不容質疑的宗教. 如果那個人剛好和政策制訂有關, 那整個政策就會偏過去.
所以對這種教育改革與各式各樣的頭銜, 我永遠都是半信半疑.
請問, 2006 年加入 PISA 的國家數是一開始創始時的幾倍? (答案請化為最簡分數, 否則不計分.)
2017, 森棚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