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月 20, 2017

巴哈清唱劇

持續聽巴哈清唱劇, 太多段落令人感動. 清唱劇全集我蒐集了三個版本, 一直沒有好好聽完一次, 從去年底重來, 按照天主教會的一年的流程來聽, 從 Advent (降臨節) 的第一個星期天開始. 已經聽了二十幾齣了.

給 Advent 第一個星期天的清唱劇有 BWV 61, 62, 36. 我頗愛 BWV 62. 聽聽第一樂章的激昂清越. 這實在是非常美麗的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0YKHw90dU

巴哈留下 *兩百多齣* 清唱劇, 每一齣約二十到三十分鐘. 想想看, 這真的真的很誇張, 連續幾年, 巴哈 "每個星期" 要寫一部 "新的" 清唱劇, 每一齣約二十到三十分鐘.

他的行程大概是這樣: 星期一開始寫, 星期二寫完, 包括所有合唱, 獨唱, 所有樂器, 總譜. 星期三, 星期四抄寫稿子分給各聲部, 合唱團團員, 與各樂器練習. 星期五, 星期六排練. 星期天就在教堂當場演出, 他自己彈管風琴兼指揮.

那時候沒有電腦, 沒有影印機. 他要負責訓練團員和樂隊, 還要負責教學, 他還能有時間寫其他曲子. 還有應酬, 還要教自己小孩, 還有家庭生活要顧, 他要睡覺, 要吃喝拉撒.

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然後最誇張的是, 每一齣新的清唱劇就在星期天 *唱完一次* 後, 所有的譜就扔在一邊當垃圾. 他自己, 以及周圍的其他人, 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偉大的遺產. 沒有人覺得說要把它有系統地保留下來. 巴哈自己也覺得反正再寫就有了.

就這樣, 近百部的清唱劇佚失. 多少人活了一輩子不知道巴哈, 多少知道巴哈的人沒聽過任何一齣清唱劇, 多少搞音樂的一輩子都摸不到巴哈的邊, 然後巴哈可以這樣寫傑作像開水龍頭一樣, 然後搞丟算了就算了.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年代,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天才....

2017, 森棚教官

把淺薄視為驕傲

某校開了一個人文書單給高中生,半年內讀完. 然後就有一堆人出來大聲批評, 最糟的是,握著話語權, 就以為世界繞著他們轉.

這些人永遠以為臺灣不會有特別的孩子. 但是這些小孩在很早很早的時候, 心智上的某一部份就比絕大部分的人都早熟, 而且是誇張的早熟.

這些書單就是給這些孩子的! 拜託,你自己在那個年紀時讀不來, 就不要以為全世界的小孩都一樣在那個年紀讀不來!!

不要把淺薄視為驕傲,謝謝。

乃覺三十年

準備下學期給大四準教師的課. 上學期發現他們幾何超爛, 所以新學期我要用高一點的觀點補一下他們的幾何.

一面準備, 發現很多東西似乎大二幾何課讀過. 大二幾何課本是系上一位教授寫的,放在家沒帶. 於是晚上十一點, 我下到二樓去跟還在研究室的七十幾歲的老教授借他寫的課本. 他在如山堆中的論文中翻出了一本.

我把相關的章節看了看, 收穫很多. 但回憶起來, 為什麼當初我只能逐條逐頁逐個定理讀卻看不出脈絡?  為什麼當初我幾何課的學習沒有樂趣可言? 明明我是喜歡幾何的啊.

現在回頭看, 這本書編排是中文打字, 中文數學書永遠版面枯燥不吸引人, 但是內容是豐富的. 然後當初授課的令一位教授溫慢沈靜, 燃不起熱情, 整本書只講了一半. 復以其他主科同時進行, 幾何這個課遠不如高微與代數的緊迫盯人, 於是就是第三順位之後了. 但本質上還是學生的問題. 幾何學進入高等後就很抽象, 公費生的壞習慣就是, 反正以後要教書也用不到, 根本不想認真學. 整個氣氛就是混及格.

乃覺三十年, 就是這樣一回事. 不禁也反省現在的我, 是否教書能讓學生燃起熱情(這一點倒是還好, 但著實不易). 更反省現在的我, 是否功力足以寫學術教科書, 畢竟這本書是老教授在我這個年紀時寫的. 我想有些科目可以, 但是有些還差得很遠.

想到這一層, 就覺得人生苦短, 要好好認真. 忘掉那些心煩的人事, 作自己想做的事最重要.

2017, 森棚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