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09, 2017

數學家大戰出版社

最近我的研究領域 (計數與代數組合學) 出了一件值得關注的事, 寫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上個星期我收到一封信, 來自新期刊 "Algebraic Combinatorics" 的主編, 希望大家多投稿. 學界新期刊如過江之鯽, 大部分是來自一些特定國家的自嗨垃圾期刊, 這種信我收到麻木, 通常看過就刪除.

但這封信不一樣. 發信者是代數組合領域的領袖之一 (我還跟他有篇合作論文). 信中說, 此期刊的編輯就是原來這個領域頂尖期刊 "Journal of Algebraic Combinatorics (JAC)" 的同一批人. 所有 JAC 主編, 以及絕大部分的編輯, 已經跟出版社 JAC 的出版社 Springer 集體總辭, 等著幾個月後合約一到就走人. 然後整個編輯群全部一起搬到新的期刊. 信中呼籲大家不要投稿到 JAC, 而且如果已經有投稿或被接受等著刊登的, 也歡
迎撤稿, 直接移到新期刊.

這是與出版社公然宣戰. 我頓覺沸騰. 數學家為什麼宣戰? 因為出版社真的欺人太甚.

沒有在學術界的人很難想像以下就是整個數學論文發表的流程. 底下只談嚴肅的好期刊, 垃圾期刊不在其中.

1. 作者寫出論文, 要自己打字. 投稿給期刊.
2. 期刊的主編(數學家)收到論文, 如果還可以, 就交給某位編輯(也是數學家).
3. 編輯如果覺得可以, 要想辦法找到兩個或三個匿名審稿人(也是數學家)
4. 審稿人會辛苦地看這篇論文, 在三個月之內把意見給編輯. 如果意見不好就退稿, 若有刊出的可能, 編輯會把意見給作者, 然後 2,3,4 不斷循環, 直到拍版接受刊登.

這整個過程快則半年, 慢者拖到兩三年都有可能.

重點是什麼? 重點是: 數學最困難的打字是作者負責, 數學的正確性與價值是在審稿過程中確立, 而且期刊編輯與審稿學者都是 *無報酬* 義務工作 (除了主編會和出版社有簽約, 但是酬勞非常少, 和學術付出不成比例). 我自己這幾年審好期刊的論文, 甚至現在是 Taiwanese Journal 的編輯, 從來沒拿過一毛錢, 但每一篇都要花好幾天甚至一兩個星期細讀才能寫審稿報告.

學界的頂尖期刊就這些, 而每個子領域真正的頂尖期刊一隻手數得出來. 大家就是只關心登在上面的論文, 因為, 這些就是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 投稿是因為期刊的聲望, 與被刊登後的認可, 審稿是因為自律, 以及可以領先知道最新的發展. 兩者都是源自純粹追求學術的卓越的渴望. 總之, 期刊的高品質與名聲來自於編輯與作者共同的努力, 而這努力是非常學術, 非常辛苦的.

那出版社在幹嘛? 把它印出來賣, 就這樣. 所有辛苦的工作這些數學家都 *免費* 幫你做好了. 講白了, 這整個過程, 出版社就是坐享其成. 出版社除了印出來之外, 或排版後幫忙挑挑文法錯誤外, 基本上沒有貢獻 (而且現在基本上都電子化, 而且在 arxiv 上大部分可以看到作者提供的預印本).

而出版社可惡的地方在於, 首先, 作者刊登時要簽一份同意書, 把所有的版權全部讓給出版社. 然後, 出版社就開高價給各校圖書館, 加上一些莫名的策略 (把好期刊和垃圾期刊綁在一起賣, 加上每年續訂都漲價, 加上不續訂就連以前的都看不到), 再者, 不僅收天價還綁標, 反正這就是好期刊, 吃定你因為學術競爭與研究需求, 不買不行. 甚至, 紙本和電子版本要分開買. 如果我學校圖書館沒錢訂, 我甚至無法看到自己寫的論文.

仔細想想就知道這整個真的是一個非常弔詭的過程. 出版社不是不能收錢, 但是要合理. 這些已經遠遠超過合理的範圍.

五年前哈佛大學 The Faculty Advisory Council 寫公開信給校內的所有研究學者. 重點有三:

第一, 期刊貴到無法負荷 (哈佛是全世界最有錢的大學), 一年要花掉美金三百五十萬.第二, 請大家投稿到 Open access 期刊 (網路上的公開不用錢期刊). 第三,如果你是期刊編輯, 可考慮辭職對出版社採不合作態度. 明眼人都知道哈佛八成是針對 Elsevier 這個出版社. 雖然沒有指名, 但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費爾茲獎得主 Gowers 長久關心期刊剝削數學家的不合理現象, 當時就多次在部落格發文抨擊 (可看他的部落格 https://gowers.wordpress.com/ 的 Elsevier 一項). 不久網路上隨即出現一個網站 "The Cost of Knowledge" (知識的代價, 這名字取得諷刺 http://thecostofknowledge.com/ ), 各領域的學者可以上去連署, 聲明對於過度商業化的期刊, 採取不要審, 不要投, 不要編的態度. 短短幾天就有數千名學者響應.

看來山雨欲來. 但是說實話, 好期刊就是這些, 普羅學者和年輕學者畢竟還是要靠文章發表來生存或升等. 因此知識的代價五年前的一萬個連署, 直到五年後的今天只增加到一萬六千, 其中有兩千多個數學家. 所以終究是雷聲大雨點小.

此間出版社當然也慌了, 所以出現一些溫情喊話, 或是讓一二十年前的文章可以公開查到, 或是出版時作者付錢就可以讓文章一勞永逸公開 (這好詭異, 作者要付錢給出版社才能自己控制版權) 等等. 但是基本上整個情勢沒有變, 也很難改變 --- 很簡單, 看一個學者的水平, 就看他的論文發表. 不同領域難以判斷, 因此就看發表的論文大致出現在什麼期刊上, 全世界正常的學術單位或學術人都是這樣看的 (這也是為什麼 SCI 和 impact factor 為反客為主的原因), 以量為標準是不入流的外行, 此處不討論.

學者抵制出版社不是沒有過例子. 十幾年前已經發生過一次. 資訊科學的巨擘 Knuth 也曾經寫過一封長信給他創辦的期刊 Journal of Algorithm 抗議期刊已經貴到不能接受
http://www-cs-faculty.stanford.edu/~knuth/joalet.pdf , 接著辭掉主編, 率領眾人移到 Transactions on Algorithms. 原來的 Journal of Algorithm 元氣大傷, 撐了幾年後在 2010 年劃下休止符, 停刊了. 整個過程可以看  https://www.cs.colorado.edu/~hal/jalg.html

回到目前的 JAC 的總辭事件. 想不到經過幾年的沈澱, 宣戰發生在我的研究領域, 我當然雙手支持, 回了信給總編, 他也感謝支持 (這中間還生出一些故事, 以後再說) 但我也多少懷疑會有骨牌效應. '品牌' 的標籤太難改變, 除非是真正認真作研究的圈內人士, 否則一般的管理階層或泛泛學者還是希望這個期刊是有頭有臉, 最好有所謂的 SCI 或 Impact factor 這種數字以方便說嘴或加總 --- 但很不幸這個領域有幾個好期刊是根本沒進 (或根本不關心) 所謂 SCI 或 impact factor --- 它不過就是一個民間公司的統計資料, 而且以數學的觀點來看非常不科學. 比如 Journal of Combiantorics, 這是兩位美國科學院士金方蓉與 Graham 幾年前的創的期刊, 水準非常高. 但是我想以台灣普遍對 impact factor 或 SCI 的執念, 除非遇到慧眼, 否則投到這期刊的文章在評鑑或升等時很可能完全不算數, 因為它不是 SCI 期刊, 而且 impact factor = 0).

這會是骨牌效應的第一槍, 還是和 JAC 一樣會船過水無痕, 讓我們持續關注.

2017, 森棚教官